(文/劉貞柏醫師)
「我好焦慮煩惱,擔心我的業績!」、「我整天都在想公司營收該怎麼辦!」事業有成的企業主管,在看診時這麼說。
「這些煩惱有變成負擔嗎?」我問。
「當然!這些思緒讓我下班也一直想,腦中揮之不去都是工作的事。」這個主管真的很認真,對公司盡心盡力。
「從你過去的描述,我理解你已經盡一切努力增加營收,努力業績了,對吧?」
「這樣講沒錯。」他點點頭。
「有沒有可能,除了焦慮的負面意義外,還有正面意義?」我接著說。「例如,你過多的焦慮,是因為『你想要讓公司更好。』不只是擔心業績變差,而是希望向上提升,畢竟你也是股東之一。」我刻意講慢一點,讓他慢慢消化。
「有可能。」他再次點頭。
「又好比,很多人煩惱家裡錢不夠用,但事實上已經足夠。問題是,為什麼要一直煩惱呢?追根究柢,不是錢不夠用,而是『希望家人能獲得更多幸福』這種心情。」我舉另外一個例子說明。
學生擔心考試考不好(負面焦慮),不如說「希望自己成為成績更好的學生」(正面期待)。
父母擔心孩子上課不認真(負面焦慮),不如說「希望孩子更成熟更有自信」(正面期待)。
「負面情緒裡面,都有正向的意義存在。」我這麼對他說。
「這個我理解。」那位主管點點頭。
「那會不會在這種正面期待當中,也隱含著:「我是個好人」的自我滿足呢?因為這種自我滿足,而陷入這種長期的慣性焦慮當中。因為我是好人,所以我關心公司營運,所以我抱持著正面期待,只不過表面上,就成了擔心,擔心業績變差,營收下降。」
----
「醫生你可不可以多舉一些例子?」他表情看起來有點疑惑。
「好比你在路上看到有人闖紅燈,你可能很憤怒,認為這些人不守規矩。表面上,這是負面情緒對吧?」
「對。」
「那套用剛才的邏輯,你對交通或用路人的正面期待是?」
「...我期待交通更友善,用路人更守規矩,大家都遵守交通規定,整體環境就能夠更提升。」
「是啊,在這種正面期待之下,你是個好國民、有正義感的人,對吧?」
「我是沒這麼想,不過醫師你這麼說也有道理。潛意識裏面,我也希望能夠為這麼社會盡一份力。」
「所以啦,若沉溺於『我是個好國民』的自我滿足當中,正面期待就不會消失,但相對的,負面的憤怒也變成慣性。你以後看到有人闖紅燈左轉,就會更怒,一直怒下去。」
父母擔心孩子(負面焦慮)->希望孩子更好(正面期待)->「我真是個關心孩子的好爸爸」,一旦有這種滿足,這個心理狀態的序列就會保持下去。
孩子晚上10點還沒回家,好擔心。(負面焦慮)->希望孩子跟朋友出去玩,玩得開心又安全。(正面期待)->我對孩子那麼好,真是個好爸爸。
因為是個好爸爸,所以會持續關心。
因為持續關心,又不能老掛在嘴邊,所以變成持續擔心。
一直擔心,就是一直關心,就是一直是個好爸爸。
最後這個好爸爸,就變成慣性焦慮的爸爸。
因為是個好員工,好主管,好股東,所以持續關心業績。
一直關心,一直擔心,就慣性擔心下去。
擔心、焦慮、煩惱,都是情緒上的負能量。
久而久之,就困在裡面,忘記源頭其實是:我想當個好人。
----
想當個好人,並不是錯誤。
想當好員工,好爸爸,好老師,好學生,都不是錯。
只是當演變成慣性焦慮,心理負擔越來越沉重的話,可以尋求專業諮詢,將心理脈絡從頭梳理澄清,減輕壓力跟情緒負擔。
_
📍青埔A18【雅歌身心診所 】
地點靠近桃園高鐵站,就在青埔A18新光銀行、土地銀行青埔分行的中庭內側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276之2號
🏷諮詢專線:03-2870062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