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朋友親人過世,我要怎麼安慰他?】同理心是可以學習的。

(文/劉貞柏醫師) 我在門診經常要面對患者描述他們人生的種種苦痛。以前的我面對此景,經常不知該如何表達關懷。 假使有個年輕人最近骨折,面容愁苦坐著輪椅被推進診間,腳上裹著石膏。他是學校風雲人物,籃球隊隊長,此時大賽將至,他在預賽練習受了傷。 這種情況,我要怎麼跟他說呢? 是不是只能說:「好好休養,祝你早日康復」呢? 又假若有個病中年人,告訴我他昨日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一期。原本家庭和樂,經濟無憂。 我要如何表達我的關心呢?除了說:「你一定很難過吧?」、「你一定很煩惱吧?」 有沒有別的詞語能表達我感同身受的心情呢? ---- 同時我也發現,不少人有同樣的困擾。聽到別人遭逢不幸,不知如何表達關懷,最後只能拉著其他朋友偷偷問。 朋友的寵物走失了,怎麼關心? 錢包掉了,怎麼安慰? 成績考不好,怎麼鼓勵? 繞來繞去,原本想表達的心意,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啟口、如何接話,只好當沒這回事。繞開話題或講笑話轉移,反倒被當成是冷漠(或白目)之人。 更不用說電視上常見記者,對受害者逼問可笑的問題,例如對火場倉皇逃出的居民,問他:「你是不是很難過?」整個問話倒似對受害者的二度傷害。 ---- 過往我在醫院學習的過程中,有位老師曾說:「同理心可以當成是一種技術,透過學習、練習而明白。」 「同理心」就是:【心同此理】。 可以理解對方【外在的困難】, 可以理解對方【內在的痛苦】, 可以理解對方【過去的糾葛】, 可以理解對方【未來的困境】。 第一個骨折的年輕人,如何「心同此理」? 他「外在的困難」:現在骨折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好。傷口會痛怎麼辦?住院晚上睡不好怎麼辦? 「內在的痛苦」:不能跟隊友一起上場比賽。不能跟女友相處。沒練球沒比賽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 「過去的糾葛」:曾經是隊長,全國大賽捨我其誰。這次受傷了會不會被換掉。教練對自己的期待怎麼應對,家長對自己過度專注打球不顧課業的警告怎麼交代。 「未來的困境」:原本有沒有要繼續發展體育?夢想是不是職業球員?除了打球,自己還有沒有別的專長,還是變得什麼都不是? 以上都沒有立即解決的方式,但你若心同此理,即使這個年輕人自己都還沒想到的,你都想到並且理解,那麼他就有被理解的感受。 ----- 那麼,第二位剛得知自己罹癌的中年人呢?讀者可以試著練習想像他的: 「外在困難」、 「內在痛苦」、 「過去糾葛」、 「未來困境」。 —— 分析道理太難,【套招也是快速學習

【疫情下不容忽視的心理健康】自我照顧的檢查清單~

馬上就要迎來熱辣辣的夏天了,連空氣都開始變得潮濕悶熱了呢!趁著晚上出門散步走走,發現街上的人群少了許多,似乎冷冷清清的,應該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吧! 的確,最近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都是疫情的相關資訊: 「新聞上說那個有名人物也確診了!」、 「小孩的學校有人確診了,不知道是不是會停課,如果停課誰要在家照顧小孩呢?」、 「辦公室有人被匡列了,不知道工作會不會受到影響?」 隨著確診數字的不斷攀升,心中的擔心接踵而至,而疫情也限制了很多社交活動與範圍,使得壓力不斷累積。 【若是出現了以下現象,可能代表焦慮已經滋生】,就需要視情況尋求專業身心科醫生協助: 🔺 過度關注疫情及負面消息,整天一直看。就算不看也盤距在腦海中,不想要去想卻一直冒出來,影響生活或工作。 🔺 覺得疫情遙遙無期,無奈又失落,對目前的生活失去希望,覺得無能為力而且沒有人能幫助自己。 🔺 焦慮的狀態影響睡眠,想睡睡不著,睡眠品質變差,前面多夢,造成晨起疲憊,記憶力變差,活動力降低。 🔺 對平常有興趣的事情顯得興趣缺缺,平常愛看韓劇也覺得索然無味,快樂不起來,感受孤單卻不想與他人社交或互動。 面對疫情,除了注意自己與家人的身體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可以試著: ✅   減少吸收過度雜亂且會讓自己不安的訊息。就算要看,每天看一個小時就好,超過那個時段就不要再看。 ✅   在遵守防疫規範的前提下維持正常的社交互動。藉由電話、網路、群組,保持非接觸的社交方式。 ✅   規律運動、維持正常作息。即使在家中原地踏步都好,甩手擺腳,有動總比沒動好。 ✅   在家裡準備常備藥品,以備不時之需。根據藥師公會提供的資訊,可以準備如: 解熱止痛藥、 止鼻水藥(抗組織胺)、 止咳化痰藥、 腸胃藥及電解質補充劑、 體溫計及血氧劑、 維生素B、C等。 疫情的多變,似乎轉為長期抗戰,需要我們落實個人防疫及遵守政府防疫措施。 而照顧身體健康之外,也要多注意心理健康,才能有效對抗疫情喔! _ 📍 青埔 A18 【雅歌身心診所   】 地點靠近桃園高鐵站,就在青埔 A18 新光銀行、土地銀行青埔分行的中庭內側   。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 276 之 2 號 🏷 諮詢專線: 03-2870062 🏷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

【 別急著辭職!除非你已經做好準備 】工作壓力大到讓心理生理都生病,該怎麼辦?

(文/劉貞柏醫師) 有個三十多歲的女性經過介紹來到門診,她的職業是護理師。 她面容疲憊地說:「疫情這段期間我工作壓力很大,日夜輪班讓我身體出了很多毛病。一直拖下去不是辦法,我想辭職,實在撐不下去了!」 她全身緊繃,眉頭深鎖,不時嘆口氣。這問題已經困擾她很久,一直無法下定決心。 我問:「辭職之後,你要做什麼?」 她支吾地說:「想先休息幾天,我有些積蓄,能夠撐一陣子。」 我想了一下,然後對她說:「你的工作提供你一種保護,一個身份。你現在是『在醫院裡辛勞照顧患者的護理師』。」 我接著說:「從心理學角度,這工作不但提供你收入,更提供你尊嚴,還代表你的身份。【如果辭掉工作,你的自我認同會是什麼呢?】」 ---- 生活有各種面向: 一個人在家庭裡的身份、 社會中的身份、人際間的身份、親密關係中的身份等。 而其中,【工作也代表一個人的身份  】 例如:林老師、張律師、王經理,這些職稱幾乎取代一個人的姓名,取代他們本來的樣貌。 正因如此,當壓力來自於工作時,儘管很多人會想要立刻逃離職場。 卻忘了【辭去工作的同時,也離開這工作所代表的身份 】 ---- 因為離開工作,可能會導致一個恐怖的感覺: 「除去工作的身份,我是什麼呢?」 「我是誰?我今早起床睜開眼睛要幹什麼?」 「我重要嗎?誰需要我?」 「我的自我認同是什麼?」 當林老師離開學校,他是什麼呢? 他平時熟悉鄰里、親切且頻繁地與他人互動嗎? 他怎麼無償熱心地幫助他人? 他如何獲得他人的尊敬與信賴? 林老師在學校幫助學生,協助同事,承擔上級交下來的任務。 離開這些,他去公園掃地嗎?去路口指揮交通嗎? ---- 所以,我通常會建議正在面臨巨大壓力的患者,在壓力解除前,不要輕易辭職。 至少要先給自己一些時間,多找些人聊聊,確定了之後再作打算。 「壓力就來自於工作啊!不辭職,怎麼解除壓力呢?」有人會這麼問。 幾個建議: 【 1. 請假休息 】 人都需要休息。不離開工作場景,根本無法放鬆,更別提休息。試著離開幾天,讓身心放鬆一下。 避免不切實際,一請假就要請兩個月。 先請第一天,再請第二天,有需要再繼續。 先請能請的假,其他的再說。 【 2. 請假時要能確實放空或轉移注意力 】 如果請假在家,還一直想工作的事情,根本無助於放鬆。這時需要另外找事轉移注意力。 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願意花時間,哪怕只有一下下,都能幫助轉移注意力,放鬆精神。 試著

【孩童需不需要打疫苗?】連當媽媽的小兒科醫師自己都感到困難。

(文/劉貞柏醫師) 未來兩個月,可能每日確診人數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過了高峰,數字才會逐步下降。 現在開始的打疫苗潮,年齡層也開始向下擴及到6 ~11 歲孩子。就連筆者所在的身心診所,也有民眾走進來或打電話問說有沒有在打疫苗。 「醫生,我這樣到底能不能打疫苗?」 「我有慢行病,真的要打疫苗嗎?」 「我家小孩能不能打疫苗?打哪一種好?」 現在風向很亂,【這篇文章只是要分享一種心情:慌亂的心情。】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接受疫苗的醫師們很多,朋友圈裡面的醫師群組幾乎沒有任何意見。 醫療現場就是戰場,歷經兩年多調整,不同樣貌的戰鬥依舊前仆後繼來到。口罩防護衣就像鋼盔防彈衣,疫苗更是重點。醫療人員施打疫苗,沒有什麼疑議,捲起袖子就打。 ---- 然而,遇到家中的孩子要打疫苗時,個個都猶豫了。 猶豫的原因,不是醫療上的問題,而是心情上的問題。 每個上戰場的戰士,奮勇向前是為了保護後方的家人。 每個在醫療現場的人員,扛住責任也是為了家中老小。 自己挨針,義無反顧。 孩子受風險,猶豫再三,夜不成眠。 不要說一般民眾,就連小兒科醫師朋友,應該是對疫苗最了解的,依舊擔心到不行。 越來越多醫師朋友開始要第一線照顧確診患者,被迫開始認真思考: 「我今天出門上班,碰到確診患者,晚上能不能安心回家?」 「要不要回家?家人會不會被我無症狀傳染?」 由於之前確診個案大多集中在少數醫院,需要這樣慎重考慮每日上下班的醫師不多。 確診人數可能迎來高峰的當下,每個人都面臨一樣的難題。 ---- 這樣的分享只是要說: 民眾們擔心憂慮,感覺得不到最正確的醫療資訊。而這種心情,即使是醫師們本身,一樣承擔這樣的憂慮。 【打不打疫苗,不是一項指令,而是一種選擇】。 防疫視同作戰,戰爭來臨時,沒有人躲得掉。 _ 📍 青埔 A18 【雅歌身心診所   】 地點靠近桃園高鐵站,就在青埔 A18 新光銀行、土地銀行青埔分行的中庭內側   。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 276 之 2 號 🏷 諮詢專線: 03-2870062 🏷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

【疫情又來了!我覺得好焦慮~】醫師告訴你五個方法最能放鬆!

在單日確診數破千例的今日,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慌似乎又開始籠罩著社會。 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發布新聞稿,確診數不斷增加。當你看著公布的確診足跡,心頭一陣焦慮: 「啊,我是不是剛去過同一個地方?」、 「我的口罩有戴好嗎?」、 「喉嚨好像有點癢癢的,我是不是確診了?」 ——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至今,染疫後不只身體健康受到影響,也增加心理憂鬱狀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統計, COVID-19  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的患病率大幅增加了 25% !】 面對網路上紛亂的資訊,心裡紛亂的程度也是與日俱增,未知的疫情造成的影響總是令人心慌。 針對疫情,遵守防疫規定,維持個人衛生習慣不可少。除了身體健康的照護,【心理健康卻常被忽視!】 疫情肆虐,工作型態變化或收入減少等經濟影響,或因為防疫規定無法出遊,或與異地的家人、朋友團聚,擔心自己或家人確診及面對紛亂的疫情資訊的無所適從,其實在在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甚至嚴重的會產生焦慮,如果憂鬱症狀持續太久,甚至嚴重影響到生活,這時建議就醫治療喔! 而面對焦慮狀態,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試著舒緩焦慮: ✅ 內觀正念的評估與覺察: 意志力集中,試著先評估目前的焦慮狀態是否合理,是否在為沒必要或完全不可控制的狀況擔心。並可以觀察自己的焦慮狀態會產生什麼影響,常見的可能會出現胃痛、胸悶等。 ✅ 外展直觀的呼吸放鬆: 意志力放空,在覺察到自己出現焦慮狀態時,可以試著放慢放空、加深呼吸,調整自己的狀態,適度的放鬆按摩肌肉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喔! (可搜尋 YouTube 影片:韓瑞克森肌肉放鬆法) ✅ 用小確幸提升幸福感: 意志力放一邊,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吧!靜態或動態的活動都可以,一方面移轉對於疫情的焦慮,一方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能自我暗示心理的滿足感。用小確幸將深埋大腦的幸福感 cue  出來! ✅ 揮灑汗水用心跳加速運動: 換上運動服,適度運動提升免疫力、舒緩焦慮。在靜止狀態下,全身的微血管有很大部分是緊閉的。鍛鍊心肺能改善心悸,讓微血管及毛細孔打開,將養分跟氧氣輸送到周邊細胞中,增強活力! ✅ 助人者也需要趕快就醫:  921 大地震的救災經驗告訴我們,前往災區的助人者包括醫療單位跟國軍、義工等等,身心往往承受極大的壓力,卻因為奮不顧身而忽略自己內心壓力衝擊。這也經常發生在父母、老師、習慣堅強幫助他人,或一肩扛起家庭的族群。在超過

【確診恐慌潮即將來襲?】心靈救難包快準備藥物!

(文/劉貞柏醫師) 凡事要多做準備:想像一下如果現在是半夜,你人在急診室,坐立難安,又累又煩,你該怎麼辦? 是的,即使戴著口罩,你還是可以深呼吸,試著放鬆。 可以做些伸展操,讓肩頸放鬆,不再緊繃。 但是,如果這些都沒效,怎麼辦? 心急如焚的你,儘管護理師 5 分鐘前才來查看過,但你卻覺得好像怎麼醫療人員都沒空搭理自己,雖然有點憤怒,但也束手無策。 因為你知道:即使人在急診室,掛號並不是你,【醫療人員忙都忙翻了,怎麼還有空照顧你的緊張心情?】 是的,掛號的不是你,因為你是陪著你的家人來的。 ———— 你的家人,可能是有慢性病,不適合或始終不敢打疫苗的老人家。 你的家人,也有可能是無法打疫苗的小孩子,發高燒甚至熱痙攣。 你心急如焚,煎熬痛苦,卻又無能為力。 理智上你知道要配合醫療,不要打擾。整個急診室都因為確診人數增加,變得高張力又緊繃,工作人員跟民眾都是。 這時候除了深呼吸,可能需要【心靈救難包】。 是的,地震你可能準備救難包,逃難你可能準備救難包。 那麼面對確診恐慌,焦慮失眠,當然也需要心靈救難包! 平常的救難包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物資:乾糧、水、手電筒、備用電源。一切都是要【能夠派上用場,熟悉並能夠立刻使用的物資】。 心靈救難包裡面,同樣地,物資(藥物)是最重要: 激烈緊張的時候,如果你容易頭痛,就需要頭痛藥。帶著口罩容易過敏,那麼你就需要鼻子過敏的藥。 同樣道理: 如果你容易焦慮緊張、恐懼失眠; 如果你在陪病床輾轉反側,大腦沒辦法休息; 如果家人確診,你會想東想西,無法放鬆⋯ 那麼你需要事先就準備好:諮詢專科醫師,協助準備藥物。(絕對不只是安眠藥!) ———— 重要提醒:【事先你就要熟悉藥物,緊急時才能派上用場!】 千萬不要準備一堆藥物,然後在半夜的急診陪病床上面才第一次吃你不熟悉的藥物! 好比有人面試口試再會緊張,也不要在重要考試前第一次吃放鬆的藥。 好比有人外出旅遊會認床,登山露營睡不好,也【不要在陌生環境資源不方便的狀況下,第一次吃你不熟悉的藥物】。 ———— 逃難需要演練, 心靈逃難包的藥物也需要演練。 未來幾個月,確診大海嘯可能來襲。 統計學上面也許沒那麼恐怖,新聞上的重症率可以先放一邊,讓自己降低焦慮,正常過生活。 但面對親屬家人的困境,自己手足無措,適當的醫療協助如果能【讓大腦能夠保持放鬆,睡眠安穩增強免疫力】,才有更多本錢跟能量一起來度過難關! 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