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貞柏醫師)
過去確實曾有精神醫學家用催眠治療病人,比如說法國的Charcot。後來漸漸式微,甚至被當成是另類療法。
其實,催眠無所不在,只不過它換了個包裝。
有人說那叫做「暗示」,
有人說那叫做「廣告」,
有人說是「置入性行銷」,
也有人說那是「腦中連結」。
可口可樂廣告裡面都是一群快樂的人在喝可樂。喝可樂不一定快樂,快樂也不一定要喝可樂。【將這兩者連在一起,原本就是沒有邏輯的事情。】
即使沒有邏輯上的關係,只要透過不斷重複,就能造成印象。最後,當看到可樂的紅色瓶罐,就想到廣告裡面歡樂的氣氛。等哪一天,想選飲料的時候,想要有「歡樂的氣氛」的時候,就會把可樂從飲料架上拿出來。
像我學生時代烤肉的時候常常喝黑松沙士。現在只要想到擁有「像烤肉般歡樂的氣氛」,就會想要喝沙士,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
廣告、暗示、催眠、置入性行銷,大家多多少少都聽過,但到底在腦中是如何連結的呢?
大腦是一個高效率的機器,它自己會不斷進化。進化的目標是1.更有效率地做判斷、2.過濾不必要的訊息。
因此,在腦中就要尋找「最短的思考路徑」來達到最佳化。腦中的路徑一旦固定下來,腦細胞就會自動選擇這條路。換句話說就是,大腦容易變得僵化,腦細胞變得不喜歡開拓新的路徑。
若是大腦要過濾不必要的訊息,反過來說,就變成是「只注意想注意到的部分」。比如說:生意人走進一家餐廳,就會注意這間餐廳的營運模式。設計師走進同樣一間餐廳,就會注意到裝潢設計跟牆壁上的畫。肚子餓的人走進來,大概只注意到菜單跟隔壁桌上的食物吧!
機械化的大腦,自動分析所有訊息。但反過來,最終是如何【做決定】呢?
當你走在回家的路上,巷頭跟巷尾都各有一間7-11,要決定去哪一間呢?
事實上,【腦部負責情緒的部分會幫我們做決定。】或著反過來說,【做決定是為了要滿足腦中情緒】—這佔了絕大部分的因素。
有人會說:「沒有啊,我哪有想那麼多,就隨便選一間啊,反正都一樣。」
但事實上,【所謂情緒的部分,是由許多細小的片段所組成的。】比如說上次到「巷頭」的7-11,那時候店員對我要結帳愛理不理的。上次到「巷尾」的7-11,結果幸運抽到最喜歡的公仔款式。
這種細微的差別,最後造成選擇上的差異,自然而然地走到巷尾的便利商店,特意避開巷頭的那間。這些差別,不但細微,而且複雜。
既然腦部的運作是如此,那麼認識自己的情緒就變得格外重要。同時,判斷那些會影響我們情緒的「暗示」到底是哪些,也就變得格外重要。能夠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才能夠注意到自己已經被「催眠」的部分。
----
【廣告是一種催眠】
【催眠效果來自於大腦節能】
【節能之餘最終的選擇跟情緒相關】
【多練習覺察自我情緒能避免不知不覺被催眠】
_
📍青埔A18【雅歌身心診所 】
地點靠近桃園高鐵站,就在青埔A18新光銀行、土地銀行青埔分行的中庭內側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276之2號
🏷諮詢專線:03-2870062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