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孩子越來越會拖延,每天上學都要我催到快要發飆才肯出門。」一個媽媽氣苦地這麼說。「動作慢吞吞,又愛賴床,怎麼說都說不聽。」
「你孩子多大了?」我問。
「今年國二。」那個媽媽這麼說。「你有看過這樣的小孩嗎?我一直催他,他還大聲頂嘴說:『時間還早,我為什麼不能再多睡一點?』真是讓我快氣瘋了!」
「那最後他上學有經常遲到嗎?」我問。
「他每次都拖到最後一刻才肯出門,害我開車載他去學校都要用飆的。」她忿忿不平地說著。「好幾次還差點出事。」
「他這學期遲到幾次?」我還是希望知道她小孩到底有沒有遲到。
「噢,他每次都剛剛好,所以這學期沒有被記過遲到。」那個媽媽這麼說著。
「那上個學期他遲到幾次?」我追根究柢地問。
「他上個學期也沒有被記遲到。」然後那個媽媽停頓想了一下。「好吧!我知道醫師你的意思,我兒子確實每次最後都有趕上。你是不是要我都不要管他,不要催他,讓他遲到,自己承擔後果?」
「當然。」然後我做了以下的說明。
--
趨樂避苦自然是人之常情:小朋友上幼稚園,稍有不順意就會嚷嚷不想上學。天氣冷懶得起床也會嚷嚷,不喜歡新來的老師也會嚷嚷。
依照佛洛依德描述人類的心理狀態,人一出生下來便會依循著「快樂原則」:只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小嬰兒高興睡就睡、高興吃奶就吃奶,一切以他自己高興為主。
然而,小嬰兒會漸漸發現這個世界的存在,發現所謂「現實」。所以逐漸發展出一套「現實原則」出來。天黑就要睡覺,天亮了媽媽才會來餵奶,每個小嬰兒都會逐漸發現這個現實,於是開始變得比較理性。
佛洛依德也說:所謂「教育」,就是用「現實原則」取代「快樂原則」。
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事情,按表操課。不能夠因為下雨就不去上學,不能因為想看電視就把功課丟一邊不管。
但是小朋友不會那麼聽話,講了就聽,怎麼辦?
所以要用「教育者的愛」來引導,在旁提供協助。
幼稚園小朋友爬不起來,做父母的可以替他們點鬧鐘、叫他們起床。來不及換衣服,就翻箱倒櫃先幫他們準備好。
但佛洛依德也對教育者做了一個重要的提醒:【如果被寵愛的小孩認為無論如何他永遠都不會失去這些「來自於教育者的愛」,那麼對這個小孩而言,教育就完全失敗了。】
以剛剛的事件為例子,我建議那個媽媽還是可以替她兒子點鬧鐘、準備早餐。「但是都依照原本的節奏,不要因為他晚起床就加快你的速度。最後讓孩子承擔後果。」
「如果他遲到,就會失去我對他的愛?」
「哈哈當然不是,佛洛伊德已經快一百年了,當然要修改。」我建議以下幾點:
【孩子改善的動機來自於父母的愛。】
要讓孩子平時感覺被愛,而且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減損這些愛,孩子才會珍惜父母的愛。因為珍惜,所以願意改變行為,改成符合現實原則,而不是快樂原則。
【當有好的行為時,給予愛的正向鼓勵。】
零用錢是父母的愛,但不光是物質,抽象的更好。一句讚美「你好棒」,有效果的不只是語言的美妙,是背後代表的愛。一句鼓勵、一個眼神,都是愛的正向鼓勵。
【讚美要純粹。】
當下的鼓勵讚美,就是單純講好這件事,不要順便叨念其他不足。孩子準時起床了,就給予讚美。當天的其他就先忍耐:忍耐動作慢吞吞,忍耐床被沒折好,忍耐東西忘了帶。
【讚美要快速、有效、即時】
當發現好的行為當下給予讚美。如果做紀錄、換點數、每週結算改換零用錢這種,效果不夠快速有效即時,行為改變就不容易成功。
【對自己的鼓勵教育要有信心】
若你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信心,請堅持下去。當孩子發展正向行為時,就告訴自己做對了。反之,過去信奉打罵教育的父母,因為孩子的自我成長跟改進,卻歸功於自己的打罵教育,這樣適得其反,終究失敗。
參考文獻:
精神分析引論 第23講 症狀形成的途徑 佛洛依德著
論心理事件之兩原則 佛洛依德著
_
📍青埔A18【雅歌身心診所 】
地點靠近桃園高鐵站,就在青埔A18新光銀行、土地銀行青埔分行的中庭內側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276之2號
🏷諮詢專線:03-2870062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