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都籠罩在患病的陰霾下,而新冠肺炎的輕症症狀與感冒相似,加上傳染力極強的特性,若不幸出現了相關病徵,不免會擔心自己是否已經確診,生理上會因為生病而感到不舒服,而過度擔心自己生病的心理狀態也同樣需要被關注。
慮病症-
關心身體的病痛是維持身體健康必需的,且若是真的生病了及早發現也能及早治療。但如果過度擔心身體健康的狀況,時刻擔心自己已經罹患某種重大的疾病,使自己的工作與人際關係受到影響,且這種狀況持續6個月以上,這種情形就是所謂的「慮病症」。
慮病症的行為包含:
*過度誇大正常的生理反應。
一有不舒服就覺得是生了重病,像是腸胃稍有不適就覺得可能是癌症,頭痛便擔心腦袋裡長了腫瘤。
*難以相信醫生的判斷,不間斷地尋求不同醫生的診療。
因為擔心自己生了重病,就算每次檢查都正常,還是無法放心,慮病的人可能會覺得一定有病沒被診斷出來,到處尋求不同醫生的診療或要求醫生開藥,甚至接受不必要的檢查或醫療處置。就醫療端來思考,若是真的沒有生病,不斷的檢查及開立不必要的藥物也是一種醫療資源的浪費。
「是無病呻吟還是真的生病了?」
若是在各種檢查之下都沒有得到疾病確診的結果,而我們卻還是認為自己生病了,時間一久,身邊的親友或許會覺得我們是在「無病呻吟」,除了影響人際關係,甚至會影響工作,如此一來,除了身體感到不舒服,也因為缺少旁人的支持與體諒,心理的壓力也會與日俱增,甚至引發憂鬱等負面影響。
而引發慮病症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本來就對身體感受過度敏銳,只要有一點點不舒服就能很快察覺。或是近期有親友罹患相關疾病,像是同年齡的朋友突然罹患癌症,罹病的恐懼突然變得離自己很近。也許是爸媽或祖父母罹患癌症過世,不免擔心自己也會罹患相關的疾病。
另外內在因素也是慮病的原因之一,生病可以得到周遭的人噓寒問暖,有些長輩可能長期獨居,若是生病了,可以接受子女的照顧或關心,到醫院也可以接受醫生及護理師的治療,或許是因為對於關愛的渴望,讓他們常常覺得自己生病了。也許最近遭逢重大的壓力,想藉生病逃避這些壓力都可能是慮病發生的原因。
該怎麼面對慮病症呢?
*不過度依賴網路資源。
因為搜尋系統的便利性,我們常常一生病,第一件事情便是上網搜尋,但一般人並不具備專業醫療背景,無法判別網路醫療訊息的真假,所以儘可能只閱讀具公信力的醫療網站,避免過度接收雜亂且不知真假的訊息加深焦慮。
*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若是真的感到不舒服,可以先尋求家醫科等信賴的家庭醫師看診,專業的醫生會評估你染病的機率,若是真的有需要,家庭醫生也會協助轉診,或是轉介我們去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診療時也可以請醫生儘量解釋清楚,有相關的問題也可以請教醫生,避免誤解造成不安。
關注自己的健康是必須的,但當對生病的焦慮持續不減,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可能就是一種心理問題,應儘早到身心科看診並尋求專業醫生協助。
_
📍青埔A18【雅歌身心診所 】
地點靠近桃園高鐵站,就在青埔A18新光銀行、土地銀行青埔分行的中庭內側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276之2號
🏷諮詢專線:03-2870062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