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貞柏醫師)
「醫生,你每次分析得都很正確,怎麼會那麼了解我?」
「是嗎?但有時候不一定是這樣。」
「這是什麼意思呢?若你不了解我的話,有辦法分析嗎?」
「那是因為人們的煩惱大多就是那幾大類。就算我們說有100大類好了,排列組合下來,大概就是這個範圍。」
每個年齡層有每個年齡層常見的困擾,學生煩惱考試,剛入社會煩惱工作菜鳥,青年煩惱家庭小孩,中年煩惱父母。
與其說我很了解這位病人,不如說我了解這個病人族群普遍會遇到的困難。類似的年齡層、家庭組成、社會經濟種況,排列組合下來,狀況經常類似。
「醫生那你也很厲害,這樣你應該是了解大多數人的想法吧?你是怎麼辦到的呢?」
「我們認識別人,通常是從認識自己開始。所以你說『我能同理那麼多人的煩惱』,不如說『我花很多時間來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煩惱,從這為出發點,慢慢認識別人。再根據對方不同的狀況,調整一下。」
當然,職業上的訓練也相當幫助我了解他人。
--
「那你怎麼認識自己的呢?」
「首先就是要願意認識自己。願意認識原來的自己,潛意識的自己,跟認識比較陌生的那位自己。」
願意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之外,當聽到不同角度的分析時,願意去思考『我以前沒有想過會是這樣的呢,雖然不是很同意,但我試著想想,會不會其實我也是這樣想的呢?』
「可以請醫師舉個例子嗎?」
「好,我問你,如果你去買蛋糕,你喜歡買哪個口味,最不喜歡哪個口味?」
「我最喜歡巧克力口味,最不喜歡芋泥口味。」
「好。如果我告訴你說:雖然你可能不喜歡芋泥口味,但畢竟你第一個想到會討厭的口味,就是芋泥。代表某個潛意識中,芋泥佔有一定的角色,畢竟討厭也是要有能量的。既然如此,你願不願意試著去面對芋泥口味呢?」
就算不是吃光眼前桌上的芋泥口味,但可以試著心理層面不那麼排斥,試著理解他人為何喜歡這個口味。在偶爾的狀況,可以試著去想像:說不定自己有一天也會接納芋泥口味呢!
保持這種開放的心態,認識自己不同的面相,深化自我省察,就能看到不同的一面。
「就算我不吃芋泥口味,也可以去買看看,買給喜歡吃的人。對吧?」
「是啊,這只是個比喻。當你願意相信,願意理解,願意多認識自己,這才是你認為我的分析有道理的根本原因。若你不願意相信,不願意多認識自己的話,那麼就算我分析再正確,你也只會看到反面。」
--
所以,當你認為醫師的分析很正確的時候,不只是因為你信任醫師,更重要的是:你願意多認識自己,因此很多不同意見跟分析,都聽得進去。
然後思考。
把醫師講對的,自己也認同的,留下來儲存在腦海中。思考後不認同的,不理解的,不用管它,自然而然地就會忘記。
醫師講一百句話,至少有一句話能變得有道理,有心得,存在腦海中,那就值得了。
_
📍青埔A18【雅歌身心診所 】
靠近桃園高鐵站,青埔A18新光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的中庭內側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276之2號
🏷諮詢專線:03-2870062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