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雅歌身心診所|門診時間及簡介

最近的文章

【跟媽媽、跟女兒,不同角度、不同世代的溝通模式。】

  (文/ 劉貞柏醫師) 【跟媽媽、跟女兒,不同角度、不同世代的溝通模式。】 「我跟我女兒關係算是有慢慢改善,但是我跟我媽媽還是常常吵架。」她已經50多歲,上有老母親,下有一個叛逆的女兒。 「年輕人還是有很多太新的想法,我不太能認同。」她搖搖頭。 那你跟你媽媽的相處呢? 「她年紀大了,想法也不會改變。很多老觀念我也無法認同。」她嘆氣。 我告訴她:彼此溝通的時候,先追求「互相理解」就好,尤其是到了這個年紀。 「可是醫生,我剛剛就說:她的很多觀念我沒辦法認同呀!」 不不不,「理解」跟「認同」是兩件事!! 有什麼不一樣? 「理解」是你試著從對方的角度跟脈絡,用「邏輯」去了解她的思考為什麼會這樣。 例如:因為你女兒剛剛吃飽了才回家,所以在餐桌上沒吃幾口就不想吃。你願意「理解」她的行為。 但是啊,你準備好豐盛晚餐,但她明明知道你有煮飯,卻在外面吃飽了才回來,浪費你的苦心。所以儘管你「理解」,卻不一定要「認同」她這個行為。 —— 她花一個月薪水買了一件裙子,你「理解」這個款式她已經看了很久,你也「理解」她很想在舞會上穿這條裙子。你也「理解」這條裙子確實很好看。 但是這樣的花費,你卻不一定要「認同」:畢竟你女兒還沒存什麼錢,收入也不高。 —— 『溝通的時候,你表示你「願意理解」他、或者「已經」理解他、甚至「願意繼續」理解更多。但不等於你認同、鼓勵或支持這些行為。』 醫生,光是理解就夠了嗎? 當雙方溝通產生摩擦的時候,光是能做到互相理解就難能可貴了,是重要的第一步。 —— 『可是我媽媽好像不太願意理解我,更不用說認同我了。』 今天如果你已經70、80歲,我也不會要求你「理解」,因為你的大腦已經裝不進太多邏輯。光是你願意「知道」對方傳遞的訊息,就已經難能可貴。 所以跟年紀大的人溝通,第一步是希望對方願意「知道」。 很多老人家連這一步都無法,話都聽不進去。光是願意聽你講話,慢慢聽懂你講的,儘管還不理解,但已經難能可貴。 —— 「認同」、「理解」、「知道」,是不同層次的溝通。 分清楚了,才知道是跟對方在哪一條頻道上,溝通才會更順暢。

【為什麼這個世代身心科病人特別多?】

  (文 / 劉貞柏醫師) 這是從錯誤百出的角度,得到錯誤的結論。 200 年前連沖水馬桶都沒有,人們的生活怎麼會不痛苦?現在你說:  200 年前很少聽到身心科病人呀,那是因為當年很少有人重視。 就算後來明白這是大腦跟精神疾病導致,不受重視的結果,也只會一句「那個人有病!」結束,不去理解也不給予協助。 —— 現在身心科病人那麼多,顯示心理健康跟心理衛生的重要與需求、醫療普及與資訊流通、醫藥發達及從業人員的專業,各種原因才造成表面上身心科病人很多的現象。 —— 過去教育只著重在學術課業考試分數, 40 、 50 歲族群當年很難理解要花時間金錢去補習體育課。現在這個族群的孩子們格外注重體能生長、發育教練體育健身的觀念。多樣化的體育教育,不再是當年老師上課發顆籃球大家自己玩的年代。 但心理衛生教育,潛意識及心靈層面,都還在萌芽跟蓬勃發展的階段。心理、生理、大腦是全面性的,對於現代化科技藥物這方面的使用,就連非本科的醫療專業觀念也尚未打開,對藥物非常不了解。 —— 舉個例子:長期工作壓力大,焦慮度高的非本科醫師,除了自己抓藥吃之外,很少接受專業意見的協助。 要知道:身心科藥物除了藥物本身,很多在於服藥實際場合的討論與細節調整,也是醫師著重溝通的部分。非本科醫師拿藥物自己吃,就好像拿起手術刀看著影片學開刀,這樣反而常常漏失很重要的一塊拼圖。 我們還在繼續前進,一起前進。

輕微失智的長者,有沒有「資格」接受心理會談?「需不需要」心理會談?他們的心情需不需要關懷?

  ( 文 / 劉貞柏醫師 ) 「最近好嗎?前一陣子沒回診。」這天來了一個輕微失智的老病人,過去曾穩定看診一段時間。 「最近睡不好。」 「今天星期幾?現在大概幾點?」寒暄一下之後,我問他這些問題,順便看看最近的腦力變化,先前他有記憶力退化失智的傾向。 狀況沒太大變化,大醫院的醫師檢查也說保持得不錯,他這麼說。 「最近心情好嗎?」 「不大好。」 「怎麼啦?」 「我知道我現在記憶變差,經常忘東忘西。但家人偶爾對我不耐煩,也會責備我。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有時候也是怕我安全疑慮,忘記帶手機鑰匙出門,或著舞上忘記鎖門。但我覺得老是被罵,心裡難受。」 「你知道你有輕微失智,對吧?」 是啊,我知道。他莫可奈何地說。 「我們有現場有心理師,幫你安排一個簡短的諮詢,了解一下你的情形,可以嗎?」我問。 我不知道要談什麼,我只是不開心而已,他這麼回答。 「我認為,就算你年紀大,就算你輕微失智,你還是有自己的心情,我們還是關心你的心理健康,情緒健康,而不只是關心抽血數值的正常與否。」 很多人認為,既然是失智患者,所以不需要心理關懷,情緒關懷,更不需要花費時間跟金錢在心理治療,反正他們都不記得。會這樣想的人,可能也認為孩子的情緒不重要,自然化解就好,反正長大也不記得。更擴大來說,精神病患者的心情也不重要,也不需要心理治療,反正腦子已經錯亂了。要不就接著說:失眠患者的心理壓力也不重要,反正只要睡著就好。 滑坡推論下去,認為只有總統的心情需要被照顧。只有有錢人的心情需要被照顧,只有重要的人心情才需要被照顧。 不是這樣的。 許多研究顯示:大腦內部的情緒記憶比事件記憶更深刻,影響更大,也在在影響我們的行動與決定。白話說法:孩童若處在高壓造成情緒不穩定,長大之後潛意識裏面的情緒刻痕會長年影響長大後的各項思考邏輯跟選擇。 誰說失智長者的情緒不重要,不值得重視呢? _ 📍 青埔 A18 【雅歌身心診所   】 靠近桃園高鐵站,青埔 A18 新光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的中庭內側 。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 276 之 2 號 🏷 諮詢專線: 03-2870062 🏷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

「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新書上架!

  阿柏醫師新書「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 」 熱騰騰 出版! 全彩限量印刷,歡迎訂購! 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5782?sloc=main_mb

【我男朋友會突然抓狂,他是不是有躁鬱症?】

  ( 文 / 劉貞柏醫師 ) 「我男朋友平常都很好,但偶爾會非常抓狂摔東西,最近更嚴重。會不會有躁鬱症?我想找他來給醫生你看。」 「抓狂心情差,不等於躁鬱症。反之,很多躁鬱症患者,也不一定有這些失控行為。」 然後我問了前因後果,推測大概跟年節壓力有關。 「如果我男朋友有躁鬱症,是不是吃藥就不會抓狂摔東西?」 「不是喔,藥物是改善病情。抓狂摔東西是行為,兩種不一樣。況且,就算有改善, 10 次減少為 5 次,還是會發生這種行為啊。這樣,你接受嗎?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我以為吃藥他就不會摔東西了。他也說過自己脾氣不好,甚至還跟我下跪道歉。」 「如果是個性或行為問題,要改不容易呢!」我這麼說。 「醫生那我該怎麼辦?」 「如果妳男友就是這樣,你就要認清『你能不能接受』。就算他有情緒困擾,甚至接受藥物治療,也不代表永遠不再有這種行為發生。況且,很多躁鬱症患者並不會有這種抓狂行為。意思是:跟情境壓力還有人的行為模式相關,而不是疾病與否。這個你要想清楚。」 「醫生我知道了,我回去會想想。」 「年節大家壓力都很大,祝你平安過個好年。」 _ 📍 青埔 A18 【雅歌身心診所   】 靠近桃園高鐵站,青埔 A18 新光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的中庭內側   。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 276 之 2 號 🏷 諮詢專線: 03-2870062 🏷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

【擇善固執,不是錯。但身為領導者的責任與義務,就是在群體中找出最大公約數。】心理諮詢的分析細節。

  ( 文 / 劉貞柏醫師 ) 「我要改嗎?」這是一位大公司高階主管,面對公司很多制度,覺得不合理:逢迎拍馬的可以上位,公器私用的不必受到責罰。長期下來焦慮失眠,情緒受到影響,已經來看過幾次門診。 「不,你暫時不需要改。錯不在你。」我對他說。 「可是我感覺很痛苦啊,為什麼我不需要改呢?」他問。 「因為你堅持的正義跟道理,有其堅持的理由,即使你感受到痛苦。若這時候放棄,那麼之前受的苦又算什麼呢?」 「既然如此,為什麼醫生你會說我需要心理諮詢?」 「因為門診講的是大方向,一個小時的心理諮詢能夠讓你沉澱心思,整理細節。」 打個比方:因為現在你是船長,負責領導,不是基層作業員。你過去以來選擇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堅持你的正義,這沒有錯。但你底下有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想法。理解他們的想法並在其中找到最大公約數,讓船航行在正確的方向上,同時讓你這位船長不會太痛苦,可以撐到目的地。 這是你身為船長的任務。今天你是產線作業員,不用管理起他人的話,那麼顧好自己,堅持自己的正義就可以。 「要記得:你的正義不等於所有其他人的正義。」我提醒他。 「所以,醫師你還是覺得要改變自我的想法,對吧?」 「理解要在改變之前。現在你沒有機會從各方面理解自己的想法,心理諮詢會協助你沉澱整理思緒。」 理解自己的想法之後,才有機會理解他人的想法。然後把彼此的想法作比較。這些都需要先把長期累積的負面情緒沉澱下來,才有辦法做理性思考。 理解彼此之後,再做比較。 比較彼此差異,再做選擇。 選擇好新方向,再來溝通。 溝通彼此想法,再來改變。 理解自己 ➡️ 理解對方 ➡️ 比較差異 ➡️ 選擇方向 ➡️ 溝通想法 ➡️ 促成改變。 這每個步驟,由專業保密的心理諮詢協助,能就細節多著墨,才是長久之道。 「好吧,醫師你說心理諮詢既然那麼有效,那請幫我安排,試試看好了。」 「不不,心理諮詢『經常沒效』!不要誤會。」 「啊?經常沒效?經常沒效為什麼我要花錢花時間做這個?」 「不要忘了,你是資深專業領域的高階主管,本身能力已經很好。能想的,能試過的,你都已經嘗試過。現在心理諮詢是提供一個窗口,補足你的盲點。既然如此,可能一百條路,你都已經試過九十九種方法。心理諮詢要搜尋那的一百種變通的方式,當然『經常沒效』,就好像在河裡淘金一樣。」 是的,心理諮詢不是萬靈丹,每位心理師的會談風格也不同。 先求兩邊能夠談話順暢,讓自己...

【好想隨時知道你在哪裡-社群定位App會帶來什麼問題嗎?】

  前陣子手機 App 「 Zenly 」宣布將停止服務。 Zenly 是一款能夠隨時追蹤朋友位置的定位 App ,除了提供位置資訊,更可以透過停留時間,分析使用者待的地點是在家裡、學校或是公司。 Zenly 有著彩虹冰棒 logo ,因而被使用者稱為「冰棒」,成為好友之後也可以透過聊天功能傳訊息給對方。 哇!這樣好像根本沒有隱私了?這款 App 到底有什麼吸引力?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22 年發布的調查發現,約每三名青少年學生就有一人下載使用冰棒 (33.4%) 。 或許對於隱私的界定會隨著時間而流動,願意用多少隱私去交換方便性,也是因人而異。冰棒的使用者大多為青少年,習慣用社群媒體的他們,在網路上打卡、分享生活是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所以對他們來說,被人知道自己在哪裡在做什麼,並不是很嚴重的隱私問題。 Zenly 的開發團隊也曾表示,他們的使用者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大家想用冰棒,就是想要被朋友看到自己在哪裡啊!只要點開手機,就可以看到朋友現在在做些什麼,跟朋友約見面時也可以隨時掌握朋友是否已經到約定的地點,甚至也能當成交友軟體使用,直接傳訊息給在你附近的人。 而使用這樣子的軟體會有什麼疑慮? 首先想到的便是隱私曝光的問題,只要加入好友,就可以知道你的即時行蹤定位,可能會遭有心人士利用。 而在不斷想要窺探朋友行蹤的同時,也容易陷入社群恐慌現象 (Fear of Missing Out) 。 這是一種因為網路社交而產生焦慮的狀態,在過度的使用社群媒體的同時,一方面卻像是害怕錯失了什麼東西。假設你看到朋友一起出去玩的定位,而發現自己沒有被邀約,反而會更加失落,也可能會常常擔心錯過了跟朋友之間的話題,因而過度使用社群軟體。 或許還是要回歸使用社群軟體 App 的目的,並且適時檢視在使用下是否有達成原本的目標,若是因為過度使用而產生焦慮,可能還是要適當的抽離比較好喔。 _ 📍 青埔 A18 【雅歌身心診所   】 靠近桃園高鐵站,青埔 A18 新光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的中庭內側   。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 276 之 2 號 🏷 諮詢專線: 03-2870062 🏷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

【面對問題是改善問題的第一步】你的失眠不只是失眠而已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只是睡不好。」 「你怎麼樣睡不好?會入睡困難嗎?會睡眠中斷嗎?會淺眠多夢嗎?會早醒,晨起疲倦,整天都提不起勁嗎?」 「你講的我全部都有。」 「你應該是受症狀影響,相當困擾,你家人才特別拉著你來看診的,對吧?」 「我只是睡不好。」 「失眠不只是吃安眠藥喔!」 「我不要吃安眠藥。」 「我知道,我是說:失眠不光只是吃安眠藥就會好。」 「我只要吃放鬆的藥。」 「可以,但你為什麼認為你需要吃放鬆的藥呢?你情緒很焦慮緊繃,不容易放鬆嗎?」 「沒有,我只是要吃放鬆的藥。」他這麼說,然而旁邊陪同的家人面面相覷。 「你會不會因為無法放鬆,甚至感到壓力很大,容易想東想西,焦慮煩躁,變得沒耐心,容易跟家人吵架,或著自己生悶氣?」我這樣問的時候,旁邊的家人點頭如搗蒜。 「沒有,我只是睡不好而已。醫生你開上次放鬆的藥給我。」 「好,我會開。」 「吃放鬆的藥會不會有副作用?吃了會不會上癮?會不會吃了就一直要吃下去?會不會傷肝傷腎?我什麼時候可以停藥?」問了一連串問題。 以上是典型一種病人,完全只談症狀,不談生活。 要記得: 治療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 只針對症狀與否,或著糾結於藥物,卻忽略改善生活,治療將會失去方向。 心病也要心藥醫。 腦神經衰弱 / 自律神經失調就要吃調和穩定大腦的藥物,光吃安眠藥是不行的。 面對問題,是改善問題的第一步。 _ 📍 青埔 A18 【雅歌身心診所   】 靠近桃園高鐵站,青埔 A18 新光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的中庭內側   。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 276 之 2 號 🏷 諮詢專線: 03-2870062 🏷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

【有人說:夫妻離婚訴訟,婚姻裂痕,爭吵不斷,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我要跟先生離婚,錯的明明是他,卻是我要做心理諮商呢?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好痛苦。」她第一百次提到這個。 「既然那麼痛苦,你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婚姻呢?」 「我至少要等到孩子長大,讓我無後顧之憂。」 「理解你的考量,但你要一直痛苦那麼多年嗎?」 「沒辦法,我怕離婚訴訟,會影響孩子。」 「你這個假設是基於:『現在兩邊感情不睦,卻不會影響孩子』。是嗎?」 「我理解醫師你的意思,確實,現在感情不好,孩子還是會受到影響。但我擔心的是:若是離婚,兩邊打的官司激烈,影響孩子更大。」 「你講的有道理。若是準備婚姻訴訟,你要找律師諮詢,對吧?」 「是啊,我有找律師。」 「那麼你若準備不提離婚訴訟,而是進入接下來多年維持婚姻的耐久賽,那這部分要不要找心理師諮詢呢?」 「明明是我先生不對,為什麼是我要做心理諮詢呢?」 「因為就你的觀點,『你才是有積極反省反思能力的一方』。既然如此,多增加點心靈能量,也是好的。」 適當的心理諮詢可以: 強化心靈,鍛鍊心智,儲備心理能量,面對未來。 「醫生你講到這,我看我跟我先生的感情不好,孩子似乎也憂鬱憂鬱的,變得比較沉默,也比較早熟,我看了好心疼。我是不是需要幫她安排心理諮商?」 「確實沒錯。心理師協助孩子,不是因為孩子有或沒有憂鬱症,而是協助增加保護心靈的能量,這是很重要的。」 舉例來說: 孩子被父母分化分裂,甚至撕裂,長期可能心理有不良影響。 倒不是什麼童年陰影,而是「矛盾情感」。 【爸爸媽媽愛我,爸爸媽媽是對的,爸爸媽媽相愛。】 【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 【所以,他們的爭吵跟爭執,就是他們相愛的表現。】(合理化的解釋) 【所以這是正常的。】 【我以後找的伴侶,也是要這樣。】(減少心理內在衝突) 【就如同我爸爸媽媽的互動情形。】 這種邏輯雖然對大人思維不通,對孩子來說卻是理所當然。大人們的互動關係需要時間修補,孩子的思考卻不停向下紮根。 若有心理師能從旁協助,給予分析支持跟保護,能減少孩童直覺思考的盲點,避免建立扭曲的價值觀。 ── 「醫生,你的意思是說:我先生不知悔改,他也不認為有錯。結果最後是我跟我女兒要去做心理諮商?」 「這是沒辦法的事。他沒有病識感,他自己的業,以後他自己修。你有領悟力,想要覺悟,想要改變。除了單靠自己的意志力之外,專業保密的心理諮詢,可以協助你整理自己的思考,避免邏輯誤區。對孩子,也能增加保護心靈的能量。」 _ 📍 青埔 A18 【雅...

【為什麼我總是提不起勁,是不是慢性疲勞,腦神經衰弱?】

  (文 / 劉貞柏醫師) 「醫生,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呢?以前都不會這樣。」 「你哪些事情提不起勁?」 「我要上班前都感到很疲倦。」 「假日呢?會不想起床,不想出門,不想聚餐嗎?」 「對耶,你怎麼知道?朋友邀我,都覺得很懶。」 「划手機會嗎?會懶到不想划手機嗎?」 「這個還好,我划手機可以划一整天。」 「那你手機要少用一點。划手機也會低功率消耗腦力,時間拉長,就會減損你的腦力,讓你無法專注在工作或生活上,容易變得健忘。」 「為什麼我會慢性疲勞呢?」 「就是因為太累呀!你晚上睡不好,白天工作量又大,作息紊亂,狂灌咖啡,腦力耗竭之下,人就沒甚麼動力。大腦經常處於疲勞狀態,大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放鬆,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休息。」 「這幾個有什麼區別嗎?睡覺不就是讓大腦放鬆嗎?」 「現代醫學發現,人在清醒卻放空的時候,或著專注在嗜好休閒的時候,大腦會逐步平靜下來,進入一個『待機模式』。這個待機模式不是停止,也跟睡眠模式的大腦不同。此刻會重整大腦機能跟記憶,這對大腦運作相當重要。」 「我回家陪小孩玩,或著玩手遊,或著看電視,就是待機模式嗎?」 「不一定。如果太專注太認真,就會啟動別的注意力系統,大腦反而進入耗能較高的醒覺模式。所以說:要從事單調的放空休閒,才有機會進入待機模式,修復大腦功能。」 「之前好像有一個名詞『心流』( mind flow )就是這個意思嗎?正念也是這個意思嗎?就是冥想嗎?」 「其實這些名詞講的都是同一類事情,就是讓大腦進入某階段的待機模式。但由於感覺抽象,每個人描述的情狀也不同,所以要透過練習來體會,然後跟他人討論,就會越來越能掌握進入狀態的方法。」 「這樣就不會慢性疲勞,腦神經衰弱了嗎?」 「這只是大腦養精蓄銳的其中一種方式。充足運動均衡飲食,老生常談卻很重要。大腦改善活力但你卻拼命划手機操爆它,那怎麼養精蓄銳也不夠你折騰,對吧?」 「好啦,醫生我知道了,我會回去試試看的。」 「加油吧!」 _ 📍 青埔 A18 【雅歌身心診所   】 靠近桃園高鐵站,青埔 A18 新光銀行、土地銀行、彰化銀行的中庭內側   。 🏷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高鐵站前西路一段 276 之 2 號 🏷 諮詢專線: 03-2870062 🏷 主治項目:失眠、淺眠、多夢、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憂鬱症、身心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