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貞柏醫師)
這是從錯誤百出的角度,得到錯誤的結論。200年前連沖水馬桶都沒有,人們的生活怎麼會不痛苦?現在你說: 200年前很少聽到身心科病人呀,那是因為當年很少有人重視。
就算後來明白這是大腦跟精神疾病導致,不受重視的結果,也只會一句「那個人有病!」結束,不去理解也不給予協助。
——
現在身心科病人那麼多,顯示心理健康跟心理衛生的重要與需求、醫療普及與資訊流通、醫藥發達及從業人員的專業,各種原因才造成表面上身心科病人很多的現象。
——
過去教育只著重在學術課業考試分數,40、50歲族群當年很難理解要花時間金錢去補習體育課。現在這個族群的孩子們格外注重體能生長、發育教練體育健身的觀念。多樣化的體育教育,不再是當年老師上課發顆籃球大家自己玩的年代。
但心理衛生教育,潛意識及心靈層面,都還在萌芽跟蓬勃發展的階段。心理、生理、大腦是全面性的,對於現代化科技藥物這方面的使用,就連非本科的醫療專業觀念也尚未打開,對藥物非常不了解。
——
舉個例子:長期工作壓力大,焦慮度高的非本科醫師,除了自己抓藥吃之外,很少接受專業意見的協助。
要知道:身心科藥物除了藥物本身,很多在於服藥實際場合的討論與細節調整,也是醫師著重溝通的部分。非本科醫師拿藥物自己吃,就好像拿起手術刀看著影片學開刀,這樣反而常常漏失很重要的一塊拼圖。
我們還在繼續前進,一起前進。